Search

大約一星期前我與連勝文先生有一場小茶敘,有幸成為連先生在市政規劃上的徵詢對象之一,我想他本來應該預期...

  • Share this:

大約一星期前我與連勝文先生有一場小茶敘,有幸成為連先生在市政規劃上的徵詢對象之一,我想他本來應該預期我會給些有關流行音樂產業方面的意見,因為他們團隊就是在徵詢各領域的代表,廣納建言。但我卻主動的把話題圍繞在“漢服文化”與“城市建築美學”方面,沒想到連先生很認同,並且也很重視“城市氣質”的概念,我們彼此還交換了很多意見,但因時間有限,未能做較深入之交談,殊為可惜。期待有朝一日這塊甚少人關注的漢服領域,能被政府有關單位重視,我們台北市也能有自己的「漢服節」!最後再補貼一則我之前有關城市建築美學方面的文章,真心希望台北市未來的施政能重視所謂的“城市氣質”。(照片裡的我,草根形象深植人心,但我提出的建言卻是很文青喔,呵呵!)

《歷史建物是一個城市的空間記憶》

多年多前曾參與某電影短片的拍攝,來到位於台北市八德路旁的「華山1914文創園區」取景,這裡所指的華山不是陜西的華山,當然更不是金庸小說裡的華山派,可能很多人不曉得其名字的由來,之所以命名為華山,是因為當初這個區域在日據時代的行政區名為「樺山町」,而「樺山」名稱乃取自日本首任台灣總督「樺山資紀」的名字,光復後,北市市政府再將「樺山」改名為「華山」,並沿用至今。日據時期的華山園區其前身為創建於1914年的「芳釀社」,後來被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收購改為「台北酒工場」,現階段園內最早之建物始建於1914年,距今剛好滿一百年。雖說園區內大多數建築的年代尚不足百年,但台北市這類老舊建物相當稀少,而且可以形成一個區域的建築群更為罕見,因此華山園區的存在更顯其彌足珍貴。
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美學傾向與偏好,我本身的美學基調是屬於老靈魂色塊,帶有某種泛黃照片的色澤。所謂老靈魂指的是體內對懷舊事物有股莫名強烈的愛好,不過這個解釋是我自己對老靈魂這個詞彙自己所下的註腳啦!我想說的是,人有人的氣質,建物本身也有屬於建築美學的氣質,所謂氣質指的是一個人的談吐教養,以及外型打扮給予外界的綜合觀感,那麼華山這裡的建物又有何特殊氣質呢?華山的建物對我而言,透露出一股屬於末代貴族的人文氣質,雖然家道中落了,不再養尊處優了,但仍給予人一種有教養,受過良好教育的感覺。

現今城市中到處矗立的那些鋼骨結構、玻璃帷幕的新式大樓,其光滑的大理石板、冰冷的玻璃帷幕、格式統一的磁磚,以及建物外觀整齊的垂直與水平線,對我而言根本就是一棟棟缺乏表情,毫無情緒,完全沒有個人獨特氣質的建築。相較之下華山的建築群則顯得細緻、靈巧,感情豐富的多。那裡的建物有各式各樣的山牆、不同形式的廊柱、屋瓦造型、洗石子台階、與各式各樣幾乎不重覆的窗框與窗櫺之設計。自己真的很喜歡華山這個地方的景觀氣質,那地方相對於台北市區而言是另一個迥然不同的世界,一塊不同質感的建築區域。那裡的一磚一瓦,因為斑駁,顯得會呼吸,那裡的一草一木,因為凌亂,而顯得有生命力。牆壁上攀爬著藤蔓植物,牆角陰暗處滋長青苔,建物本身會自然的老舊風化,就像人的皮膚會自然衰老,頭髮會斑白一樣,這裡的建物歷經風吹雨打,見證過台北這座城市的歷史演變,是一座會呼吸,有表情,而且是有故事可以說的建築群。

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成長記憶,舉凡求學、服役、考試、甚至進入職場,或者是戀愛、結婚,以及養育下一代等,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人來參與你的成長記憶。城市當然也有屬於城市的記憶,不同時空與年代,自然也會造就出不同背景與美學的城市記憶。「華山1914文創園區」這塊區域是屬於台北某個成長階段的城市記憶,還好這塊台北市頗具代表性的空間記憶,沒有被粗暴的拆遷與清除(原先規劃為立法院預定地),否則會是一場城市歷史記憶的浩劫與災難!所謂的城市空間記憶是居民共有的歷史聯結,這些歷史建物是城市氣質的重要資產,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家底,絕不容許任意的毀損與拆遷,甚至基於某種經濟理由而變賣!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這是【方文山】在「facebook」上官方粉絲團
View all posts